健康促进

静默的杀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024-07-15 浏览量:561

日常生活中,心梗、脑梗、冠心病、脑血栓、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较为常见,但有一类疾病的危害性其实也很大,却鲜有人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发病率高、隐匿性强,常突然发作且悄无声息,犹如埋伏在静脉中的"杀手"。

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中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而阻塞静脉管腔,影响血液回流功能,常引起远端静脉高压、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前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容易忽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期疾病会逐渐发展恶化。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下肢静脉内部结构破坏,功能受损,到慢性期会导致血栓,形成后遗症,下肢会出现反复肿胀、静脉曲张、溃疡(俗称老烂脚)。

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切不可掉以轻心,如果血栓脱落,还会顺着血流回流到心脏,从心脏的右心房到右心室,随着心脏收缩泵入肺动脉,此时血栓就会堵塞肺动脉,出现胸闷、气急、胸痛、咯血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猝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归纳总结起来主要是三个因素,称之为"维柯氏三角"。

静脉血流滞缓:长时间的活动受限、因病卧床、久坐、静脉曲张等都可能导致静脉血流缓慢,血流缓慢或淤积容易引起血栓形成。

静脉壁损伤:静脉内膜具有良好的抗凝和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功能,完整的静脉内膜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前提。然而,静脉壁可能会因手术、创伤、电击或感染等外伤导致内膜遭到破坏,进而使血小板黏附并发生聚集和释放反应,形成血栓。

血液高凝状态:这种情况常见于妊娠、产后或术后、创伤、肿瘤、长期服用避孕药等情况。由于血小板计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可能造成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

对于骨折手术后的患者,其肢体制动导致血流缓慢瘀滞,创伤及手术刺激导致血管壁受损,机体代偿反应,导致术后血液高凝。因此,骨科及一些外科手术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遗传)和继发性因素两类,原发性因素包括抗凝血酶、蛋白 C 、蛋白 S 缺乏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继发性因素包括高龄、创伤、妊娠、手术、恶性肿瘤、静脉曲张、口服避孕药等。因此,血栓多发生于外科手术、创伤、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受限、有凝血异常相关疾病家族史以及晚期恶性肿瘤等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有哪些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发肿胀、疼痛等,患肢水肿、肌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有压痛。

股青肿和股白肿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表现,患者下肢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还可能引起肺栓塞等并发症,出现胸闷、气急、胸痛、咯血等症状。急诊中有不明原因的晕厥而就诊的患者发现肺栓塞不在少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可能出现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表现为下肢沉重、肿胀、疼痛不适,严重者会出现皮肤硬结、色素沉着及静脉性溃疡。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何分期及分型

按发病时间分期,可分为:

急性期:发病14天以内。

亚急性期:发病15~30天。

慢性期:发病30天以后。

后遗症期:一般指发病6个月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表现。

其中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合称为早期。

按解剖部位分型,可分为:

近段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累及骼静脉、股静脉、胭静脉,无论有无累及小腿深静脉。通俗来讲,大概位于膝关节以上。

远段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

如何判断得了下肢深静脉血栓

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来势汹汹,若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应引起重视,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突然发生的下肢肿胀,主要是一侧肢体,左侧肢体较右侧常见。皮肤颜色可发红变暗,严重者青紫,部分可有水疱,温度较对侧高,后期可出现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病变肢体持续性胀痛不适,站立时加剧,卧床可轻度缓解;可有小腿后方及大腿压痛,肌肉绷紧,张力高。

严重肿胀者,出现压力增大导致动脉受压,下肢缺血,大腿青紫或发白,疼痛明显。

血栓脱落到肺部,引起肺栓塞,出现胸闷、气急、胸痛、咯血等症状。

哪些方法检查和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 B 超检查:无创、敏感、迅速、准确,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是血栓形成的初筛及随访的首选检查手段。

血浆 D ﹣二聚体检测:是血栓形成后再溶解的降解产物,急性期升高,血栓机化,进入后遗症期则正常,但会受到年龄、炎症、肿瘤等因素干扰,特异性差。

 CT 静脉成像检查用造影剂对静脉进行增强显影,对腹部较深的静脉比 B 超有优势,所以对近段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更有效。

静脉造影检查:准确率高,能准确判断血栓范围,明确类型。造影剂可能造成过敏反应,造影剂外渗可能造成组织坏死。

一般情况下,医生会通过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应体格检查,确定其是否存在危险因素,结合前述的化验及检查综合做出诊断。明确诊断后需进一步确定分型及分期,然后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药物抗凝治

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血栓进展的风险因素及出血风险,来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若需进行抗凝治疗,则会开具如华法林、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注意,患者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测凝血功能和血浆 D ﹣二聚体,应严格遵医嘱使用药物,若用药期间发现出血,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血栓清除

适应于早期及近段深静脉血栓形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术取栓:切开静脉,使用导管取栓。这一手术方式已使用多年,技术较为成熟,但也存在手术创伤较大、出血较多等不足。

导管直接溶栓:使用头端多侧孔的溶栓导管直接置入血栓内,注入溶栓药物(如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

直接吸栓碎栓:运用特殊器械其中导管直接溶栓和直接吸对血栓进行碎栓及吸栓。其中导管之际溶栓和之际吸栓碎栓都是介入微创治疗。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为预防大块血栓脱落所导致的致死性肺栓塞,而放置下肢静脉滤网,但临床上不常用。

如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重在预防,预防的关键是消除各种危险因素。

先天性因素所致的高凝状态,针对此类原因,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减少血液高凝状态。

因手术、创伤引起的获得性高凝状态的患者可在易栓时间段内通过定期进行下肢按摩、穿弹力袜等方法进行预防。

注意有些药物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如避孕药、激素、抗抑郁药、他莫昔芬、贝伐珠单抗等,因此有深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要慎用此类药物,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小剂量服用。

日常生活中,应做到控制体重,戒除吸烟等不良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长途旅行需要坐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可以途中定期站立活动,穿弹力袜,用脚踝部间断"踩刹车"活动等方式预防。工作岗位需要久坐时,也要适当多做小腿运动,促进静脉回流。

日常有些危险因素是可以控制逆转的,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减少高脂肪摄入,适当增加新鲜的瓜果蔬菜,补充 B 族维生素和叶酸等来预防。

医生提醒:一旦发现单侧肢体肿胀,要警惕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通过筛查,如明确诊断,给予抗凝治疗,可通过进一步微创技术对血栓进行抽吸、溶栓等,及时去除血栓,恢复静脉管径管腔,减轻症状。